首页 > 

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时间:2024-04-26 16:52:11 浏览量:13306

草楷书法对照表

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楷书也不完全是到唐朝才出现,实际上在魏朝锺繇就写出了小楷,东晋王羲之也写出了楷书,只是到唐朝楷书发展到完全成熟和定形。真、行、草也基本属于并行发展,只不过成熟有早晚而已。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书法是中国人的一种喻体、寓体、载体,它暗示、象征、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意象。从象形文字产生伊始,就有了书法,上起甲骨,下至楷书,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演变,书法成为最具有中华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

?

“篆隶楷行草”五体互为依托、演变,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是官书,适合于隆重的场合。

?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把小篆加以简化,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便于书写且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楷书是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恰似代表概括了人的一生:篆书的曲折,隶书的朴素,楷书的端正,行书的随意,草书的简约,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特质;书法的“刚柔并济、屈伸有数等表现形式都印证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书法所蕴含的诸多道理,就是“中国式“做人做事的道理。

?

学习书法,你觉得先从篆隶楷行草哪种书体入手最好?

我建议从隶书入手。原因有三:

一、字体承上启下,可以举一反三,有利于带动其他诸体的习练掌握。

从汉字的演变历程来看,隶书是由篆书到楷书的过渡字体,比较显著地体现为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史称“隶变”。

这样,隶书上承篆意,下启楷风。练好隶书,掌握了隶书的要领,再去联系篆书和楷书就能够很快得法。

而且,隶书也是有着不同的书写风格的。既有法度严谨、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来写的,如《乙英碑》、《礼器碑》、《曹全碑》也有大开大合、恣肆汪洋、时有夸张地来写的,比如摩崖石刻《石门颂》等,被称为“草隶”。

也就是说,通过练习隶书,同样能够体悟行书楷书之美。

练好的隶书,可以讲,就是打开了书法之门 ,有利于对其他字体的掌握。

二、笔画简易,可以尽快入门,有利于培养练习书法的自信。

相对于楷书而言,隶书可以看作是楷书的草创时期,因而,隶书的笔画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一些笔画也进行了简易的处理。

这样一来,练习隶书的难度就要小一些,对于想练习书法,而且对隶书也有兴趣的人来讲,从隶书入手,练习书法是比较好入门的。

只要用心练,掌握隶书的基本笔画,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基本就能够就能够成型,有利于培养对书法的兴趣,增强练好书法的信心。

三、朴拙古雅,极具神韵,有着不同寻常的艺术价值,有利于形成持久的书法兴趣。

隶书总体的风格,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庄严持重的印象。

同时,作为隶书这一书体鲜明特征的蚕头燕尾,是非常有神韵的,往往作为每一个字的主笔来对待和处理。

这样,无形之中提高了隶书的艺术审美价值,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因此,首先练习好隶书,能够增强书法爱好者的兴趣,引导他们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不畏艰险,矢志不渝,不断磨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的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谢谢邀请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想要弄明白“用笔”是什么意思,具体指的是什么,“用笔”为什么会“千古不易”?

自古以来,解释“用笔”的文章代不乏人,并且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然而要从前人的文章中找出答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前人解释“用笔”的文章有的是长篇大论,让人无耐心通读;有的是片言只语,说不到位;有的是文字艰涩,一般人看不懂;有的是作者本人一知半解,说不明白。

赵孟頫画像

对于“用笔”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三点:1、执笔的方法;2、中锋运笔;3、运笔的方法。第一点好懂。因为学写字首先学执笔,这是入书法之门必须具备的基础,并且自古以来,老师都是以同样的方法教导学生执笔,已成不二法门。第二点,只要稍加练习,也好掌握。

第三点是运笔的方法,这一点最重要。因为只要掌握了运笔的方法,才能够让毛笔听你使唤,把毛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怎样才能掌握运笔方法呢?有什么诀窍吗?当然有。千百年来,书法理论文章浩如烟海,很多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撰写的。但要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恐非易事。

赵孟頫书法

这个问题,就我本人的写字实践,认为只要在中锋行笔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提按”技巧,就可以解决一切笔画的书写问题。我们试想,自己所见的和自己所写的字,哪一笔那一画不是在中锋行笔的前提下运用“提按”或“按提”的手法写出来的。如古人所说的“重若崩云”即是通过按笔完成,“轻如蝉翼”即是通过提笔完成,“粗细方圆”即是通过运笔过程中的“按提按提”来完成,“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即是由毛笔的提和按来完成······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任何一个书法字的笔画都离不开运笔过程中的按或提。即便是古人说的“使转”法,也是通过毛笔的提按操作来完成的。在写字的运笔过程中,如果没有提和按,那就会写成美术字,与书法脱离关系。在此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书法字的笔画都是通过作者运笔过程中的提或按、按或提写出来的,那为什么字有好孬书法作品有质量高低之分呢?究其原因,只能说明书法作者掌握“提按”的熟练度有高低。(当然,与作者的悟性、学养、阅历、性情也有很大关系。)

赵孟頫书法

或许又有人会问,掌握了用笔的提按方法之后,真会写得出顺心如意的笔画和让人称道的作品吗?唐代书家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行,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段话里的“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就是软笔,即毛笔。这句话的意思是充分利用毛笔的性能写字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多种笔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句话就很完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此无须赘述。

一般来说,书法人只要把“提按”这两个字理解透彻,熟练掌握,在运笔过程中在灵活运用,就有可能达到把字写好的目的。现在根据前面所说,我把运笔方法归纳为十六个字就是:

中锋行笔,掌握轻重。

提按技法,灵活运用。

以上只是我对用笔方法的浅见,谬误之处,诚请方家赐教。

下面说一说“用笔”为什么会“千古不易”?

赵孟頫书法

“用笔千古不易”出自元朝书家赵孟烦之口。凡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书法史上有“欧颜柳赵”之说。说的就是欧体、颜体、柳体、赵体。这四钟书体的创始人物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们是中国古代书法上的四大柱头。自唐至今,中国楷体书法主要就是靠这四大柱头支撑着,代代传承,延绵不绝,可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有多高,在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影响有多大。“欧颜柳赵”中的“赵”就是指赵孟頫。赵孟頫能够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为古代四位楷书大家,决非浪得虚名。

赵孟頫书法

史料称赵孟頫是二王书法的集大成者,且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在书法技艺方面天赋之高,用功之勤非常人所能企及、比拟。其书法成就之大在当时即负盛名。他提出的“用笔千古不易”绝对不是突发奇想,信口开河,完全是他平生对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心得体会,经验浓缩和高度总结。这是他通过自己一生对书法技艺的艰辛探索,道出了古代书家体会得到而未能说出的一句难能可贵的真心话。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为何难能可贵:

赵孟頫书法

首先说难能。难就难在如果他对书法学习、研究不深入,不悟深悟透,是决不可能有此体会,有此心得的。曾见古书记载:赵孟烦“日书万字”,虽有人怀疑这不可能,但却没有人怀疑他在书法练习、创作上的痴迷和勤奋程度。倘不如此,就决不可能攀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而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也决不可能名盛当时,艺传后世。正因为他的书法造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加之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这里只谈书法,不涉及其在绘画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及哲理思维,过人胆识,才能够说出“用笔千古不易”这惊世骇俗的千古名言。

再说“用笔千古不易”这一难得经验的可贵之处:1、他暗示有志从事书法的人不要把书法看得那么玄妙至极,神乎其神,高不可及,而是告知书法爱好者只要掌握了用笔方法,一切字体都可以写好。这就让书法人消除了畏难情绪,树立了写好书法的信心;2、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意思就是说用笔(包括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的方法万古千秋都一样,不会有变化。我们知道,凡是学习书法的人,最开始就要学习执笔方法,而老师传授的方法从古到今都没有什么变化,如要求:指实掌虚(只有这样,运笔才会宽松灵活),深浅高下(“深浅”是指毛笔握在手掌中不能过深而要靠近指尖才能运笔灵活;“高下”是说要按照所写字的大小来决定手执笔管的高下,往高写大字,往下写小字,调整到适合为宜)。对于执笔方法千古不变没有多少人怀疑。因为从古到今老师所教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至于说运笔方法千古不易(变)也完全有理有据。

比如你想要学好王羲之的字帖《圣教序》,在你学习之前,你拥有的只是你自己的而不是王羲之的用笔方法,所以你决定写不出《圣教序》字帖那种风格,要想写出与该帖同样风格的字,就必须掌握王羲之书写该帖书法字的用笔方法,只有他那种用笔方法才能写出那种风格的字,否则是不可能的。如何掌握他的用笔方法呢?看他现场书写吗?不可能;向他当面讨教吗?也不可能。因为王羲之是古人。路径只有将该帖拿来临写,临写,再临写,一直临写到与该贴的字形似、神似为止,这临帖的过程,就是向王羲之学习用笔方法的过程,哪一天你把王羲之的用笔方法完全学到手了,你就完全能够写出《圣教序》那种风格的字了。对该帖的字写得像几分,也就说明你学王羲之的用笔方法学到了几分,这完全是正比关系,走不得半点假。依此类推,学其他任何书家的任何字帖任何字体都是这个道理。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我们也可以说:学习某一书家的字体就必须要学习某一书家的用笔方法——千古不易。

在这里可以讲一个书法小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老师(书家)收了一位学生跟他学习写字,老师教得很用心,学生学得很刻苦。几年过去了,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老师不满意,学生很困惑。没办法,只有教的继续教,学的继续学。某一天,老师突然发现这位学生写的字跟自己的字很相像了,老师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找原因,偶然猜想到:“很可能是这个学生偷看了我写字”。把学生找来一问,果不其然。确实,在老师写字时,这个学生想办法偷看到了几回,并且通过自己反复揣摩,掌握了老师的用笔方法,也就写出了让老师感到奇怪的好字了。原来这位老师正式写字时都是在他自己的楼上房间,不允许任何人观看、打扰,所以他的这个学生也就没有机会看到老师正式写过字。

现在既然掌握了老师的用笔方法,写出了老师都感到惊奇的好字,也就没有必要留在老师这里继续学习,不久他就跟老师商量经过老师允许出师回家了。从上面的故事可以说明,你想学好哪一家的字,就要掌握并运用好哪一家的用笔方法,不管学古人的还是学今人的都一样。你学到的用笔方法差几分,你写出来的字也就会差几分,一点都不会含糊。这也可以证明赵孟頫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说,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的字体在演变,笔法是否会变。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原因是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毛笔写字,用笔的方法(执笔和运笔)就不会变,虽然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的字体在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字体的笔画、结构等基本特性不会变,如果变了,就不叫篆隶楷行草了。从事书法的人不是经常以崇尚传统为正宗吗?不是经常以自己的字接近高古为荣吗?这是因为传统书法的用笔方法确实很有道理,很难被推翻,很难被取代。只有用传统用笔方法写出来的字才叫书法,如果你要以创新之名试图脱离传统,自立门派,那就是离经叛道,终将被人唾弃。

近些年有些书法人创作的丑书不但无法被人们接受,反而被人群起而攻之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自古以来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都产生过很多各有风格的书法大家,并留下了很多各具风貌传世佳作。他们当中哪一位不是学习古人继承传统的典范?他们的哪一幅作品不是用传统的用笔方法书写出来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由此可以说明,传统的用笔方法足以担当起写好任何笔画任何书体的责任。唐代书家蔡邕名言“笔软则奇怪生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要牢固掌握好千古不易的用笔方法,就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就能写出自己满意,人们喜爱的书法作品。

以上鄙见,妄言妄听。

倘有疑义,望相与析。

倘有高见,洗耳恭听······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能一起练吗,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也不能说不能,也不能说能!

当你达到了书法家的层面了,五体同时练都没有问题。因为,这时你的功力已经精熟了,同时练集中书体你也能应付自如。

没有那种境界最高不要那样练书法!练不成功了,东一下西一下地,不仅不能练好任一种书体,而且各种书体互相混合,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但是,我也不是说练书法时,一定只练一种书体,这样同样不好,最好的结论是初学只练一种书体,这样便于入门,也便于提高。到一定阶段后,就应该考虑再加练一种书体,比如初学练楷书,然后加练行书,行书有所感悟后再加草书!

书法不了急于求成,也不可一条道走到黑,在时宜的时候去有所变通,你会进步更快。

学书法是不是必须练习篆隶楷行草等所有的书体?

一、需要全部吗?

有人问我,学习书法是不是必须把“篆隶行楷草”五种全部学完?做到熟练、精通的地步?

我认为就理论上来说,一个合格的书法是应该掌握所有的书体的,并且做到“五体皆善”,做到每一个书体都擅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这样行不通,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自称是五种书体全部都到达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二、“八体尽能”的欧阳询

唯一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五体皆善”的书法家,就只有欧阳询一人。但是熟悉欧阳询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个“五体皆善”(甚至有人说他“八体尽能”)实际上也没有全部做到“皆善”、“尽能”。

我们就拿欧阳询的行草书举例子。欧阳询的行草书确实有一定水平。但是实在是称不上很好。后世对于他的行草书颇有批评之语,认为其行草书结构、笔法“过火”。

《卜商帖》、《张翰思鲈帖》是欧阳询行书的代表作,但是我们去看这两个帖就会发现,欧阳询行书写的不怎么样,而且在结构上相当失败,笔法上也是生硬,有很多楷书的笔法直接搬到行草书上来了,显得不伦不类的。

尤其是结构,在结构上欧阳询承袭了他楷书中宫紧收的特点,所以,行书本来是一种宽泛、潇洒自如的书体,在欧阳询笔下,就显得非常拘谨狭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的行书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但是基本上他的行书水平是远远落后于他的楷书水平。

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家还会称赞他是一个“五体皆善”、“八体尽能”的书法家呢?

实际上,古人理解的“五体皆善”、“八体尽能”和我们认为的意义是有出入的。

三、“精”还是“通”

我们今天当形容一个人非常擅长做某事的时候,都会说他“精通”这件事。

我们今天喜欢把“精”和“通”放在一起谈。

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精”和“通”是两个概念,他们放在一起不是表达的一层意义,而是多层意义。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

比如,古文中常常出现“妻子”这个词。它在现在意义很明显,就是指的夫妻双方的其中一方。

但是在古代汉语的语境下,“妻子”是两个单音节字构成的复合名词。

“妻”指的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妻子”。但是“子”还代指这夫妻双方共同养育的“子女”。

所以“妻子”这一个词在古文中出现的时候,是指妻子和孩子这两代人。

实际上,“精通”也是这样的词。要想理解它,就要把它拆开来看。

“精”和“通”实际上是对一个人所要掌握的技能不同水平的状态的描述。

实际上,对于古人而言,“精”显然是要高于“通”的。

如果要做一个简单、通俗化的理解,不妨将“精”理解为研究的深入、详细、透彻。而“通”仅仅是需要你去涉猎、了解即可,不会做太过深层次的要求。

所以,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出现“需要把篆隶行楷草五种书体全部都学到精通吗?”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弄清这个概念。

五体当然都要学,但是学得深浅层次并不一致。

四、有重点的“精通”

根据前面我们的分析,“精通”在古代的意义上和现在意义并不一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所谓的“五体皆善”、“八体尽能”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在于强调他们做到了多么“精”的高度,而是说他们都做到了“通”。

通晓各种书体的法度,明白各种风格面目,涉猎广博之后,艺术境界才会大大拓宽。

对于欧阳询来说,他并不需要自己行书写的多么多好,他楷书已经写的这么成功了,行书和其他书体都是一种“锦上添花”罢了。

或者说其他书体的学习,也只能是为他的楷书服务,为他楷书的艺术创作拓宽眼界、胸襟而服务。

所以,有了广博的“通”,仍然是不行的、不够的,书法家需要在“通”的基础上,有一个做到“精”,做到极致才可以。

恰如后世评价颜真卿的书法,说他“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颜真卿的楷书比不过他的行书,他的行书又比不过他的草书,他的草书又比不过《祭侄文稿》这一幅书法作品。

但是考察颜真卿学习书法的历史,他广涉诸体,篆籒之体融汇笔法于楷书行草之间,而楷书磅礴阳刚的厚实之气又让颜真卿的行草书法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

因此,颜真卿的每一个书体都不是白学的,每一个笔法也都不是他凭空捏造的,而是他广涉学习的结果。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学习书法,应该以广涉诸体书法为基础,深研少数几种就可以了,没必要求全。

“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千百年的书法笔法没有变,也不能变,如果是变的话,那就不是书法的笔法了。古人创造了笔法,今人不能改变,未来人也不能无中生有,只有利用笔法,不可能再创新笔法了。

篆隶楷行草各有各的美,哪种书体最能表现汉字之美?

谢谢。不过,你这话问得有点离谱。为什么?

既然真草隶篆行各有各的美,怎么说那种书体最能表现汉字之美呢?再说,汉字书法美是一个发展的历史。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产生了不同美的书法作品,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前,是中国书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那个时代,众体皆备,百花盛开,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最为黄金的时期,可以说,那时代的书法,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快乐之美。

隋唐以后,汉字逐步以楷书和行书为主,草书兼用。那么,我们评论这一范畴的汉字书法,唯有行书最能体现汉字的书法之美。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基本范式和标准。

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什么?我想学书法字帖,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

真草隶篆字体的历史发展顺序应当是篆隶草真。先生问学习书法是先学草还是先学楷?好,我谈谈我的看法:一般学习书法的方法是先学楷书后学草书,认为楷是草的基础。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草书先于楷书于世,草书是从章草演化而来非出于楷,因此,二者的关系不大。据此,学草不必先学楷,而必须学习了解章草,熟练掌握运用草书符号,弄懂草书点、画的由来,熟练掌握笔法和草法以及驾驶控制线条的能力,再着重学习章法与墨法。这些才是学习草书的基础。读帖、摹临是师于古的必经之路,因此,学草不可偏废!当然,你如果不想学草书便不可強求,只专学楷书便是。或者,学草者只专攻草而废楷也不是问题。但学草必须了解篆、隶,熟悉章草,否则,你学不好草书!

综上所述,学习书法,不受先学楷或先学草的限制,看你的兴趣自己决定好了。

谢谢邀请!

书法家们为何不把篆隶楷行草等都融为一体?

说句实话,这个问题问有点让人不好回答,讲细了太啰嗦,讲少了又说不清楚,弄不好还挨喷。实质上,融为一体是可以的,但决不是要在每一笔,每一个字中都体现出来,所则,你非要那样做,……不好说了。

我现在将王獻之写的一个“尽"字发上去,请各位老师帮助解释一下,看看能不能从中说明一点什么东西?

草书,行书,楷书分别怎么写?

草书、行书、楷书的写法,从笔法上说,入笔、收笔、拐笔和运行笔,都是一样的书法笔法,即五个点的运转规律,只是五个点所占比例数不同而异;从汉字结体规律上讲,遵循的同一自然法则,即64句的《楷书结构歌》;从汉字书写符号上分析,楷书有楷书符号,行书有行书符号,草书有草书符号,把各自的符号特征写闲熟记清楚,即可得到楷书、行书、草书的书写字体。

书法的哪一种字最好看?

真草隶篆楷行楷行草,字体都好看。不存在哪种字体最好看的问题。只是凭古今书法家的喜好,临摩创新自成一家,各有所长,独具特色,这正是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象征。

我不懂书法,更不懂书法艺术,但喜欢书法作品。相对来说,还是偏爱于行书的。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没有楷书的工整,没有隶书的厚重,也没有草书的随意。欣赏行书,单字笔画娴熟,结构匀称,笔锋有力;通篇看如行云流水,飘洒俊逸,布局大气美观,一气哈成。王曦之的《兰亭序》就是行书典型力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帝王权贵名家为之倾倒。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