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经》能被称为古今中外的第一著作吗

时间:2024-05-09 07:44:39 浏览量:33575

老子写道德经的原因

《道德经》能被称为古今中外的第一著作吗?

管他是不是古今中外世界第一。

那是我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道德经》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这样讲吧:“儒佛道,三流合一,形成我国文化整体。于是也就奠定了国人的思想底蕴”。以此为据!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国人的每一言一行的思想表达,不在儒家的范畴,即在佛家的范畴,或在道家的范畴之内。去意识一下《道德经》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道德经》为什么是老子所著?老子又是谁?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算不算百书之首?为什么老子仅凭借《道德经》一书,就可以称为圣人?

老子的《道德经》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千苍百孔的历史长河经久不衰,必然有它得道之处。书里论人生、谈治国、讲道德、聊人性……小到个人邻里、公司、企业,大到集团、党派、国家,一书受用无穷。科学界、科技界、教育界、医学界、农业产业界等等无不广为应用,这已经足以证明它是大地神州的葵宝,百经之首当之无愧!老子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字字珠玑,句句精辟,章章造诣深。“道可道,非常道”,万物轨迹,自然法则,玄之阴阳,因果轮回,顺道利我,逆道祸患源河……你们说老子为什么不能凭借《道德经》一书,成为圣人呢?且我们不谈《道德经》一书,就谈老子本人吧。

第一点,以他的资质在当时完全可以当个一官半职,享尽荣华富贵,但它没有,它乐于清贫。

第二点,为什么他大半部《道德经》都在论无为而治?最大一点就是忧国忧民,他痛恨战争,向往和平,为民主、民权、民生考虑的多。

第三点,用现代话说,老子零绯闻。在史册里,老子只娶了一个老婆,有无子嗣并无记载。这足以说明老子个人自律性很强,为人正派,有君子之道骨。因此,从上述这几点来说,一个爱国、爱民、爱妻的人,老子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也是当之无愧。各位看官觉得如何呢?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为什么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宇宙如树,云云圣贤看到的只是枝、叶、老子看到的是万源之根!

老子的《道德经》,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

答题主 》


论哲学家,中国能撑得了台面的要数战国时期的公孙龙和宋朝的朱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理论打破了传统思辩体系,是与中世纪时期柏拉图倡导的形而上学并驾齐驱的,开创了形式逻辑的先河,公孙龙(公元前320年)所处的年代比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编撰亚氏遗著《物理学》提出《形而上学》理论早二百多年;而朱熹的朱子理学将老子的二元论和庄子的唯心辩证法学说形成哲学体系,朱熹(农历1130年)的辩证法比黑格尔(1770年)的辩证法早六百多年。


老子的《道德经》在意识形态领域属于早期的形而上学的范筹,日本学者则称之为玄学,并没有真正形成较完整的哲学架构体系。形而上学是哲学早期的一个分支,是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后来先由德国古典哲学鼻祖康德提出“二律背反”思辩理论进行了批判,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成形后,形而上学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经》推断为哲学著作的话,那么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著,道家的源头《易经·系辞》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不过,《易经》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它分为《连山》、《归藏》、《周易》三部分,这三部各有出处,《周易》早已家喻户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的杰作;《归藏》则诞生于商朝,《连山》则出于夏朝。这些都只是古代的巫盅占卜之术,只有《易传》才真正具备二元思辩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并不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的支持!!


试问大家是怎么理解《老子》里“无为”和“有为”以及其中的关系?

原创答题!

无为全称“道无为而无不为”,简称道无为。是对“道”的描述。道因众生而立,若无众生何用立道!

道:即道理,道路。道德经的“道”常称大道,正道。即通达之路。(经书的经,亦为径。亦指通达)

大道无名,强曰之道!简单说“大道”用世间语言无法完整表达。针对世人故称为道。

道无形象,无内外,无增减,无生灭.而用而无间...故名道无为无无不为。

若无有“小”则不知“大”,没有错即无有“对”;世界众生生灭变化,若无“无生”参照,如何知道其生灭!然而人们只见“生灭”,不知“无生”。故示有“道”!

道如虚空真实存在,世界众生依虚空安立!但众生迷恋生灭,故惑虚空自性本无。(若言虚空不存在,日月星辰运行在“不存在”里。于理不合)

单言无为,颇有断章取义之嫌。难达圣意!

道的其它称呼: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等,跟佛教称“如来”义一般。元始:始于天地之先。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天:广大无边。尊:不动。

道人称为真人。指皈依弟子,受持五戒,常行正真。其他,神仙,圣贤人,圣人,至人等。

至人亦称完人。至人无善,因其无恶。

总结:无为是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简称。相对“有为”而命名;即,相对生灭取名“无生”。读书万卷,其义自见!断章取义难通道德经。

提醒!莫因狂妄改动经文!贻误世人,祸乱后人。罪过不小!

老子有多出名?

道冠天下,德遍人间。人称“道德真君"!

从《论语》与《道德经》两本书中,孔子与老子相比较,谁的思想境界更高?

老子,天地自然系统理学。孔子,教育知识次序文学。

道德经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受关注?

提到《道德经》,不得不提庄子,常以"老庄"并称,道学为战国时期之庄子所创立,思想则是源于春秋时代之老子,"老庄"这并称在学术上有许多之质疑,认为老子和庄子之哲学虽然都是以“道”和“无为”作为理论根源,但两人之思想有所不同:老子之思想比较简约深邃,庄子之思想则更具主观色彩。

面对当时污浊之现实,老子选择置身其中,希望能以智慧建构个乌托邦式之人间乐土,与儒家彻底之入世哲学相比,老子解决策略更多是种旁观式之介入,体现于实践上之行动较少,也是和他“无为而治”之政治哲学一脉相承;庄子则从现实中抽离,拉开与现实之间距离,以拒绝来对抗不符合他梦想之现实世界,庄子努力追求内心之安宁,除了自己之心灵,他并不想去改造任何外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他一直坚持之姿态。

老子认识到世间万物之矛盾对立,将这种对立当成现实接受下来,"有无相生,祸福相因",在这些相互转化对立面中寻找应对一切问题之策略;庄子也认识到万物间之不同与对立,但处理对立问题上与老子不同,他主张消泯一切对立,忽略差异,"物我同一,生死无别",找不到解决办法之策略,就消解这问题本身。从这角度看老子是理性的,而庄子是感性的;老子像个从问题中找出答案之观察家,而庄子则是个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之艺术家。

老子之哲学中,可让我们学到老子看世界之眼光,像他一样跳出世界看世界,跳出人生看人生,站在“道”之高度,洞悉世界和人生之真谛;庄子之哲学中,可让我们学到庄子浪漫之人生态度,像庄子一样放大心灵之境界,跳不过束缚,就消解束缚本身,自由自在地逍遥于世间。

如何负面评价老子以及《道德经》?

老子是后人的祖师爷,道德经释义本处世哲学

老子《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书,为什么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那么大?

道德经,一书在纷繁的宇宙之间,如龙游空,变幻莫测,因时利导,因运随化,纳天地之妙有,容万物之本纲,万世之事不离此宗,百代过客犹入此窠,穷通达变周而復,大道之源总阴阳。悟此可窥造化端倪,了一可得谷神唯母。

老子为何选择了终南山开始写《道德经》?

老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上承《易经》思想,下启后世数千年道家源流,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经久不绝。由老子所著《道德经》不仅有着深邃玄妙的宇宙哲学和人生智慧,更蕴含健康养生、丹功法诀、治国理政、应事待物、立身处世等经世长青智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兴衰与沉淀,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民族基因与文化基因。

千年菩提路---终南山

终南山是距离古长安最近的大山。从地理位置上看,现在西安长安区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平原的南缘,而终南山茂盛的植被正是这里水源的含氧地和生态的保护屏障。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人称“居天之中,都之南”,因而得名终南山。据说,当年很多落难的出家人都躲到了这座大山中,他们的选择似乎是个天意,因为这里不但是个很好的避难所,更是一个静心修行的好地方。

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记载说,老子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见周室衰微,其道不能行,遂骑青牛西去,函谷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路过,要求老子著书教化。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后继续西行,尹喜弃官追随,在楼观台老子做了唯一的一次讲经说法,后“莫知其所终”。

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面对各种纷扰,很多人想逃避,去没有人的净土,于是”问道终南山“。终南山隐士闻名天下,著名的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祖师,诗仙李白等名士都曾在终南山隐居。

据传尹喜在终南山上结草为楼,后人称为“楼观”。老子在楼观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并在高岗筑台讲经,后人称之为讲经台。

公元前516年,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而位于终南山,由尹喜所营造的楼观,也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追寻的地方。伴随着终南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老子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尹喜喜获《道德经》,流芳千古。同时《道德经》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虽然老子,继续骑着青牛,飘然西去,不知其所踪。但是他留下的思想遗产是我们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永恒 。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个令很多人向往,也令很多人迷茫的地方。 一片柴门,半叶窗,千秋终南万古长。心无欲念成大道,空谷幽兰花正香。

《道德经》赋予我们丰富内涵

《道德经》全书5300 余字,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德经》现在通行本共81章,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确实把全文分为上下篇,但并没有篇名,只是在两篇的末尾分别记着“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这是字数统计。

其实《道德经》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它重点论述的是统治者的为政之道。老子理想的政治是“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 当我们听到德国总理施罗德竟然在电视上公开呼吁他的国民“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 当我们又听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他的就职演讲上引用的是老子《道德经》的句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样才能处理国际关系”;

◆ 就连带领人类走近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级神人比尔˙盖茨,他居然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做2500年前的中国人,这样我就可以有机会做老子的学生了。因为微软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原则”。

《道德经》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无为而治思想、虚极静笃思想、上善若水思想…… 无疑是当今这个物质高度发展,思想浮躁的社会的一剂清凉散,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一点感悟

一个柔,一个愚。柔弱可以胜过刚强,真正的智者深藏不露。柔弱处上,大智若愚。《道德经》里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看似木讷质朴,甚至愚笨的,其实才真正得了人间的大智慧。

最聪明的往往看似愚笨,真正的智者往往看起来呆呆的。郑板桥有句更著名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所以难得糊涂。”

聪明人往往自恃聪明,喜欢追名逐利,往往得到一时的利益,却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没有先天的优势,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卖弄聪明,也不会投机取巧,他们一口一口吃饭,一步一步走路,遇到问题就用力钻研,直至攻克为止,他们自知不如别人,就勉励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愚者往往都很踏实、勤奋,这种看似笨拙的做事方式,却能稳扎稳打,最终厚积薄发,取得最后的成功,而聪明人却因为缺乏耐心,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最终一事无成。

什么是道家思想?它的要义是什么?

无生有,有化无。生的环境原因,死的环境条件。积极的态度查找长寿生命奥密。揭开生命功程学的盖子,汇总出的良方法门。接受不接受是各人的造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之为之吧。

我多次说过,老子,尹喜二人的去向,就是道德经的指向。求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不要看涉及面很广,因真理是通用的。用通俗的理论来证实道的作用。道的状态。道的定向常恒,知常容,不知常妄作凶。道的存在。道的伟大。道只是名字也,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似为恍恍惚惚,惚惚恍恍。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大大大,微微微,说大无限,说小无内,早已不道,晚矣妄想,不早不晚,中庸点上。道不远物,物远道而亡。无物不包藏才是道的本原。

《道德经》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道德经其实是给我们讲最朴素的辩证法。道德经提出来什么有和无,美和丑…等等一系列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把水当成拥有道的最好的代表,说水怎么怎么样…。道德经提出了相对论,柔弱和刚强各自的表现以及是如何转化的。道德经强调个人的修炼,只有通过修炼,才可以认识道。只有认识了道,才可以运用道,建立不拔之功业。道德经认识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自然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社会之道则损不足补有余。道德经悟出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小国寡民不相往来的社会情况。

国人因《道德经》而认识了老子。你知道老子有什么样的情怀吗?

既然有人说老子思想是社会学。评老子的本事,又收了武将尹喜高徒,怎么不去安帮定国平天下呢?老子尹喜为什么提出不去争呢?请问哪个朝代的天下不是争来的,不争能得天下吗?合情理吗?不合情理,不争是干什么用呢?不争,建国,立业,用兵,经商,建设,教育,有用吗?说明点不论是谁每天脑力,体力劳动就是争,不争等着天上掉馅饼也?

有本事不争霸天下,轰轰烈烈坐霸主。是傻还是有更高与俗人不同的目标呢?一切不就心知肚明了吗?还用得着二百五似的,伸着脖子,暴着筋,喊哑嗓子,瞪着眼,争论吗?

老子与《老子》,《老子》与《道德经》与老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经》和《老子》指的是同一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dan),通称老子。今河北鹿邑县人,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据传说他是“从母左腋出”,道德真君,太上老君都是民间对他神话了的传说。

老聃生活于春秋末年,学识很高,是一个很有声望的智者,据说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称他为龙。由于王室不断内乱,老子就弃官归隐,行至函谷关时,写下了这部《老子》。

隐逸之士避世存身,韬晦自保,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因此,对污浊的现实社会,能够冷静的认识和批判,揭示矛盾根源。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可是在197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可能才是古本的顺序。

《老子》5000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它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

(论道)就是全书的总纲。

附《论道》及释: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名。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明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称天地的初始;

有,称万物的本源。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终中,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参悟道德经有什么用处?

“道”!作为自然万物存在的总律令总法则,自然是囊括“自然万物一切的”,这是肯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犹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为:“自然一切统统归属于道,最终以道体现自然本质的存在”。可以充分证明“道为万物之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一点,最终说明的是:“道的作用在规定指导驱使万物运行,从而达成实现延续的存在”,人类!作为万物之类的其中之一,当然也同样如此。

这样的回答,侧重“道”的概概念解释,未触道的现实意义,故此!不能感受道的实际指导意义。介于此因!以老子《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作解释,透析“人生成败之因”,说明老子《道德经》思想主旨“天人合一”,如下进入解释。

老子开篇首句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示阐发的议论观点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释说明:应认为名是明的通假字,其一。名(明)的意义非另立意,指命名之意。是针对接叙解释上句(道可道)之意,道是可以名的,此名通假为明(明,明白认识),意味道是可明白认识的,其二)。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在说:“道”是可以说的,至此!话锋一转,指出“非常道”。解释意义的关键来了,能否理解道是什么?全包涵在“非常道”之中,那么!理解“道”的人们,如何如理解这个至关重要的“非常道”呢?

老子指出“非常道”,深藏奥义,一语双关,两层意义:一,指出“道”(不是)什么样的理解法。二,指出“道”(而是)什么样的理解法,同时提出。这自相矛盾的提法,正是揭识老子“论道”的奥义所在。

“非常道”非常之意一:非常~指以极端的一面去理解道。比如理解观点持极端阴的一面,去理解“道”,显然不是这样理解的。

“非常道”非常之意二:非常~指的却是以“相对两面”去理解道。比如理解观点持“阴阳(矛盾)相对两面”辨证(即:阴的主使彰显,是以阳的不断递减渐变而成的。反之!阳的主使彰显,是阴的不断递减渐变而成的。说明阴阳的本质是:一方的主使彰显,正是以对方接替晦暗为前提条件决定的。阴阳一物而互根,阳极阴生,阴极阳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统一地理解“道”,明显而是这样的。

说明:由于篇幅的限制,如:“名可名非常名”,不再重证,与“道可道非常道”,同理可证,以及题目指出“透析人生成败之因”,说明老子《道德经》天人合一思想主旨,不再接续解释,日后如遇类似题目,接续解释。——抱歉!!

《道德经》是老子亲自写的吗?

道德经这样的书,能铺开,能传承,必然需要写他的人本身具有相当的阅读量和号召力。如果不是老子写的,那么写他的人必然可以依靠他成为一大流派的开山之祖。

不过道德经是否是五千言,这一点倒是一个疑问。目前出土的文物证明,我们看到的道德经和古时的道德经虽然大致方向一样,很是很多内容细节是有所不同的。

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迪?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所谓的真道,并不是不能够改变的一种绝对性的道。因为,天地间的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我们的努力在这变化之中捕捉真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道的本身无所谓美与丑。换句话说,真理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不容人们去分解。但是自从人们有了偏见,往往利用私智,把真理一再解剖,将一淳朴完整的道体凿碎了。因此,任何互相对立的概念,只不过是人类加在它们身上的一种相对性区别而已。所以老子慨然道:“天下人皆知美之所以为美,这已是恶的一面了。

人要像水一样滋长万物,而不夸耀自己;功成名就不自满,不骄傲;崇仁尚义的时代,社会已经不淳朴敦厚了。所以,不提倡道德的社会,才是理解的社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说:一个人的事业,应该避免发展到极限,如此才能长久;真正具有聪明智慧的人,不矫揉造作,不强词争辩,不丝毫勉强,自然成器。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老子的政治理论。他认为,只有修道的圣人,只有顺应自然的人,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这种政治理论,不久便与法家思想互相结合,成为君主独裁的滥觞。此外,老子的军事理论,乃是主张避免战斗的滥用,以不战而胜为主要的方针。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有什么启迪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可以减少或弱化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其次,可以减少或弱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

最后,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怎样做,(不该做的不要做)。